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兴起,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向短视频倾斜。对剪辑师来说,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,数字媒介生态的剧变正深刻重塑视频剪辑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边界。
剪辑软件的智能化、模板化,让从未接触过剪辑的人,也能通过一部智能手机,完成从拍摄、配音、剪辑到包装的全流程制作。这无形中将剪辑师群体置于一种微妙的境地:一端是似乎“人人可为”的“不重要”标签,另一端则是追求极致效率与创意的“技术流”标杆。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剪辑原则本身。新的规则不断涌现,旧有的习惯和思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。站在行业前沿的我们,被迫进行一场痛苦的自我革新。在这不断试错、摸索前行的过程中,我积累了诸多实战心得。
碎片化内容剪辑:
速度美学与“黄金三秒”
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、阅读及观影的习惯,短视频的出现符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遣及消费的需求。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、阅读及观影的习惯,短视频的出现符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遣及消费的需求。随之而来的,是那条赫赫有名的“黄金3秒法则”:视频开场的前3秒内,必须用震撼、新奇、搞笑或其他极具冲击力的元素,死死抓住观众的眼球!为何是3秒?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、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,3秒钟已足够让一个受众决定是否继续停留。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层层递进、娓娓道来的叙事逻辑。剪辑的核心思维,从传统的“铺垫-高潮”结构,急转为“高潮前置-悬念维持”的生存策略。实战中,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最具冲突性的画面、最吊人胃口的悬念台词或最具压迫感的强节奏音效,毫不犹豫地置于开头。
过去四年,我们创作了海量的短视频作品。复盘所有取得可观播放量和点赞量的案例,“黄金三秒”法则无一例外地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。其有效性,已由数据反复验证。
2025年正月,刚复工,我们精心策划的元宵节温情短片《许个圆满愿》就遭遇了重大挫折。其开场过于传统,节奏温吞,在信息洪流中瞬间失焦。核心难题摆在眼前:如何在电光火石间抓住观众?什么样的内容或画面能像磁石般将人留在短视频的方寸之间?纵观短视频市场,成功路径不外乎几种:视觉奇观——以令人惊叹的画面或意想不到的场景开场;悬念钩子——抛出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好奇点;情感直击——用能瞬间戳中内心的台词或场景引发共鸣。对于这部主打过年温情的短片,寻找情感共鸣点无疑是更贴切的路径。然而,如何将其浓缩于开篇三秒,成为对剪辑师功力的严峻考验。
常规吸引眼球的手段——如在开头堆砌强烈视觉特效、轰炸式音效,或粗暴截取最精彩片段前置——在《许个圆满愿》的整体基调面前显得格格不入。如何为这部短片量身打造专属的“黄金三秒”?解决之道,必须回归本质:观众究竟爱看什么? 根据过往经验,可爱的小孩和动物,几乎是跨越年龄层的“流量密码”。于是,编导团队调整思路,开篇呈现一个托着下巴仰望月空的小女孩,用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,轻轻道出“许个愿望”的主题。这个简单却充满感染力的画面,像一道暖流,瞬间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,“小朋友好可爱”的感叹比比皆是,成为短片情感共鸣的第一波涟漪。
类似的探索在实战中层出不穷。诚然,有时我们不得不依赖炫目的剪辑特效暂时“挽留”观众,但这终究是权宜之计。如何在碎片化的框架内,通过精妙的叙事构思、合理的剪辑顺序与节奏,真正“吸引”而非“拦截”观众,才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精进、不懈努力的核心方向。
技术融合:
从单一剪辑到“全流程”视听工程师
短视频的基因,决定了它天然要求剪辑、调色、特效、音频等环节的深度整合,最终实现“一站式交付”。这彻底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中泾渭分明的工种壁垒。今天的剪辑师,必须跨越单一技能边界,向具备综合视听素养的“流程”视听工程师进化。
回顾2022年我们初涉短视频领域时,理解颇为浅显——无非是“节奏快一点,时间短一点”。然而,在接下来几年“流量为王”的残酷法则下,短视频不断颠覆我们的认知,也让我们一度陷入迷茫与困惑。那一年启动的系列短视频《包头二十四节气》,承载了我们最初的雄心。摄像团队倾尽全力:为捕捉春季迁徙至包头黄河湿地的天鹅,摄影师连续一周凌晨四点便蹲守岸边,在凛冽寒风中等待最佳时机;为呈现花开瞬间,团队不惜自行水培桃花,搭建场景,进行长达六小时不间断的延时拍摄。编导在结构上匠心独运,剪辑师也精心挑选唯美的音乐与贴切的音效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前几期凭借出色的画面和精良的初期制作,确实在同类型内容中收获了不俗的观看和点赞。然而,当我们放眼全网爆款,残酷的差距显现出来:我们的剪辑手法仍显单一,画面衔接平铺直叙,音乐选择存在同质化倾向,音效设计缺乏新意。这些短板最终导致该系列作品始终未能突破流量瓶颈,实现真正的“出圈”,最终因各种原因,遗憾地未能完成全系列的制播。
2023年,经过一年的沉淀、反思与持续的实践摸索,《包头二十四节气》项目重装上阵。伴随着季节流转,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愈发多样化,剪辑师的手法也日臻成熟。以《立秋》篇为例,它在内容形式上大胆突破,摒弃了传统风光片模式,采用“主持人+情景剧”的方式——由主持人COS贵妃娘娘,演绎一段轻松搞笑的宫廷“立秋”轶事。在剪辑层面,实现了质的飞跃:
视觉冲击: 大量运用风格夸张的文字特效和包装元素。
节奏引擎: 采用快节奏剪辑、片段化叙事,并辅以设计感十足的专场特效(如动态转场、遮罩转场等),持续刺激观众感官。
声音魔法: 音乐选择极具巧思,直接选用当时大热的影视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、《庆余年》以及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的经典配乐片段。这种“蹭热点”策略不仅有效引流,更在无形中提升了短片的质感层次。音效设计更是别出心裁:刻意选用不属于北方的、极具穿透力的蝉鸣,夸张的吞咽口水声效,突兀的狗吠,配合浮夸的转场音效,精准制造出密集的节奏点和喜剧效果。
这种更为成熟、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的剪辑范式,为《立秋》带来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提升。让我们在理解短视频语言、驾驭综合视听技术方面,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剪辑师不再仅仅是拼接画面的人,而是需要精通视听语言、理解包装逻辑、懂得声音叙事,并能将这一切融会贯通的“全栈型”人才。
AI辅助剪辑:
人机协同的效能革命
2023年,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式发展,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,通用大语言模型和垂直模型应用探索爆发式推进,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加速。网络视听成为人工智能新技术加速应用的核心场景,围绕影视剧、短视频、网络直播等视听形态,在人工智能促进深度合成、视频修复及智能推荐等方面,推动智能视听逐渐步入深度变革新阶段。
AI 剪辑正以势不可挡之势革新着传统剪辑范式,尤其在创意发挥层面,凭借一系列创新特效,为创作者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灵感之门,重塑着整个视频创作生态。
AI工具配备的智能特效生成功能,极大地解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。只需输入简单的文本指令,AI便能基于视频内容与风格,瞬间生成令人惊叹的特效。例如,年初火爆全网的“春暖花开”粒子特效,其迅速破圈不仅满足了用户的猎奇心理,更极大地扩展了创意的边界。那些曾经受限于技术壁垒而无法落地的天马行空的构思,似乎找到了实现的沃土。
智能抠像(如精准分离复杂背景下的发丝)、一键背景替换、AI换脸等高级功能,如同赋予了剪辑师重构视觉现实的魔法棒,彻底变革了传统制作流程。智能抠像让主体分离无比精准高效;背景替换能瞬间重塑场景氛围和叙事空间;换脸技术则能以幽默或创意的方式为视频注入新活力。在剪辑历史题材内容时,过去依赖实拍、动画制作或借用影视剧片段的方式,如今AI强大的文生图、文生视频能力,能够直接将文字描述的历史场景或情节可视化呈现,极大地提升了还原度和创作效率。
然而,必须清醒认知:人类掌控创意制高点
AI固然强大,但在剪辑艺术的核心领域,人类创作者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:
· 情感节奏的精雕细琢: AI可以分析节奏,但无法真正理解情感起伏的微妙变化,无法精准把握何时该让观众屏息、何时该释放情绪。这种基于人类共情能力的节奏把控,需要剪辑师的直觉和经验。
· 文化符号的隐喻性表达: 特定色彩(如中国红代表的喜庆)、构图(如留白蕴含的意境)、物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等文化层面的深度隐喻,需要人类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去理解和运用。AI难以理解“为何在此处用这个色调”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。
· 基于导演意图的“破坏性创新”: 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打破常规。如“跳切”制造间离感,大胆运用“负空间构图”营造压迫或疏离,这些反常规、反套路的手法,根植于导演独特的艺术表达意图和美学追求,需要人类创作者有意识地“破坏”流畅性以达到特定艺术效果。AI的算法优化倾向于流畅、舒适,难以主动进行此类颠覆性创新。
未来的剪辑师,不仅需要精通技术工具,更需具备深厚的叙事功底、敏锐的艺术直觉、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。这场剪辑革命要求从业者持续进化,在驾驭工具理性的同时,以更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叙事智慧,在碎片化的数字洪流中构筑直抵人心的视听力量。剪辑,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于一种“时空设计的艺术”。
作者:岳丽
一审:李楠 吴洪涛;二审:张洁;三审:肖楠
留个言再走呗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