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融媒

官方移动发布平台

听新闻

导演手记② |《国门下的钢铁驼队与金色牧歌》

包融媒

2025-03-17 19:42

纪录片《北疆古道》之《万里茶道从这里走过》摄制组于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3日驱车自驾走进“北疆之门”二连浩特,开启为期5天的纪实拍摄之旅。本次行程以“古道新事”为核心,探访与“中欧班列”这支新时代“钢铁驼队”有关的人和事,用镜头记录古今交融的新时代故事……


第一章:钢铁动脉上的心跳声

2024年10月9日的清晨,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黎明裹着秋日的霜气,我们在晨光初绽时架起摄像机,记录日出的景象。七点,二连站站前广场上,五星红旗伴着国歌声徐徐升起,那个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,离这儿不远处就是国门国界了。



远处传来悠长的火车汽笛声,一列喷涂着“中欧班列”标识的蓝色货车正缓缓驶入车场,金属碰撞声穿透了清晨的浓雾。镜头里,28岁的调度员刘炬川却像一团跳动的火焰,他身穿工作服,手持对讲机在零下10℃的站台奔跑,各种指令与数据交替迸出,仿佛在用身体丈量这条横跨亚欧的“钢铁动脉”。



深夜的站台成了冰与火的战场。灯光师小刘高举摄影灯,摄影师老张趴在列车轨道上,哈气在镜片上凝成白霜。我们将镜头对准二连站的一对90后小夫妻,这对同样毕业于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,来到二连站后,把集装箱编号当作情书密码,在中欧班列的牵引下成为了恋人:“X8024是情人节那趟特别班列,TEU3489装着我们订婚时从德国运来的葡萄酒。”



在二连站拍摄的3天里,我们听到、看到了太多故事,突然读懂中欧班列为何被称作“钢铁驼队”,每个螺丝钉都在守护着跨越大陆的新鲜心跳。




与他们一同参观伊林驿站时,我们也感受着“万里茶道”的历史与故事,大家仿佛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交织。伊林驿站,这座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的古老建筑,如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。而我们,也想成为这样的“桥梁”,记录并讲述这“万里茶道”上发生的新故事。



第二章:国门之下,时光之上

站在国门下拍摄的那个正午,秋阳把界碑上的“中国”二字晒得发烫。我们几个抓紧时间打卡“界碑”、合影留念。夜幕降临时撞上寒潮突袭,六级白毛风撕扯着三脚架,我们索性把所有随行衣物都裹在了身上。界碑旁执勤的边防战士依旧如青松挺立,睫毛上的冰晶折射出细碎虹光,这个时候,我们第一次在国门被感动。当出境班列轰鸣着擦过国境线时,在场的大家(游客,工作人员和我们),不约而同地行注目礼,这个时候,我们第二次在国门被感动。看着远处车头飘扬的五星红旗,我们突然意识到——原来国门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无数人用青春浇筑的精神界桩。



整个拍摄过程无疑是辛苦的,每天都要与日出赛跑,按计划奔赴各个拍摄地点,面对各种突发情况,也要不断调整拍摄计划。但每看一次回看素材和手机相册,疲惫瞬间烟消云散。每一个画面、每一段故事,都是我们此次行程的宝贵收获。



第三章:腾格淖尔湖的时空回响

若不是返程时GPS信号突然漂移,我们或许永远错过达茂旗腾格淖尔湖的馈赠。当越野车穿过一条细长砂石路,金秋的湖面像打翻的调色盘骤然展开:迁徙的行行白鹤掠过波光,还有牧民家棕白相间的蒙古马在岸边饮水,远处风电场的叶片正将西伯利亚的寒风酿成清洁电流。无人机升空时,我们五个站在取景器前不约而同地感慨:这腾格淖尔湖的美景,真是为我们这次拍摄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


后记

再次回看二连之行拍摄的素材,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感慨,也突然想起了留在记忆里最深刻的片段,一个是特别干燥的气候,还有一个是特别好吃的羊肉。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——让我们在钢轨与牧草的缝隙里,看见爱情如何成为时代的润滑剂,听见古老驼道与钢铁动脉跨越时空的和鸣。



记者:李楠

责任编辑:刘茜茜 二审:李楠 张伟 三审:张洁

留个言再走呗...

6

相关资讯